研究与交流
研究与交流
资讯和培训
资讯和培训
行业指导和管理
行业指导和管理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翻译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翻译行业,古老而新兴。在我国,翻译有着3千多年的历史。从东汉兴起到唐朝达到顶峰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以后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翻译,翻译工作始终是沟通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促进人类先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先导。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有效利用外资、借助和引进格外智力,推动各行各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信息本地化需求日趋增强。翻译作为中国市场上的新兴产业初步成长起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各类翻译走向全面繁荣,翻译队伍日益壮大,中国的翻译产业也从小到大,近年来出现迅猛的发展势头。

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发表了《中国翻译产业上海宣言》。表明“翻译产业”作为一个概念和产业门类正在被市场接受,翻译产业也逐渐得到认可。中国的翻译产业成为崛起的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广大翻译工作者正积极努力地推动中国翻译产业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回顾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检视翻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不足;深入探讨翻译产业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我国翻译产业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一、现 状

“自从人类与本社群之外的世界有了接触就有了对口译的需求,此后还经常需要书面翻译。”

从中国历史上看,早在汉朝就有被称为“番吾”的翻译者,专事沟通朝廷与番邦和他国事务。翻译发展至鼎盛时,由朝廷拨专银设立中央译场,调海内善译之士,内修经文,外联诸夷,竭尽译之能事;形成但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翻译只是政府所为,民间几无营业性译场的存在,与外通商的规模也相应较小。(译林网,自由翻译琐谈)

1.需求

语言工作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商务、贸易、外交与国际合作,到科学、教育以及各种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化形式–甚至全球化;所有这些人类活动都需要翻译人员来引线搭桥。如果没有语言工作者,这些活动将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中国在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成员,中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作用突出,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政府在积极发展同非英语国家的关系,所以国内非英语翻译服务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一个黄金发展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活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参与,形成对翻译服务的巨大需求。

在当今的“地球村”,离开翻译谈交流,离开翻译谈信息,是不可思议的。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对外宣传、出版、教育培训、软件及音像设备的开发等各领域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翻译正在迅速壮大成为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翻译市场产值逐年上升

— 2003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美国占50%以上,亚太地区占30%左右。2005年产值达227亿美元,2006年将可望突破250亿美元

— 2003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产值为110亿元,2004年为130亿元,2005年为210亿元,2006年将有3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发展空间巨大。

—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市场约为127亿人民币。美国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翻译市场的规模将在2005年达到227亿美元,而中国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 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美国占50%以上,亚太地区占30%左右。根据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和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ABI公司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软件和本地化在内的全球翻译市场的规模,2005年达到227亿美元,到2007年底,产值将达到197亿美元,其中人工翻译市场将达115亿美元,机器翻译市场将达1.34亿美元,软件与网站本地化将分别达34亿美元和31亿美元,世界人工翻译市场将达115亿美元,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 另据美国一家从事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产业调研和咨询服务的CSA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估计,2005年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总额达88亿美元,按年均增长率7.5%计算,2006年将达90亿美元,2010年将达120亿美元。

— 2003年日本的翻译市场宏观环境。当年日本的国际技术贸易额约2兆800亿日元,由此推定2004年翻译产业市场贸易额约为2000亿日元。全日本的翻译公司约为200家,小规模的公司为多数,自由翻译工作者约为3万人。2004年翻译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计算机29.2%、科学、工业技术22.3%、专利21.2%、金融、法务10.4%,翻译语种英语74%、中文6.6%、德语5.5%。

3.翻译服务从业单位和人员迅速增加

近几年来,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北京、上海、武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在中国指定的三个外语翻译人才供给城市,广州等一些对外开放的大中城市,凭借着相对丰富的外语人才资源,这些城市的翻译活动非常活跃。

— 目前我国属于各种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机构已经超过3000余家,翻译产业具有十分喜人的发展前景。仅以北京为例,1998年以前,北京市以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社的名义注册的企业不过109家,而截至2002年底已经达到800家以上。服务的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械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点的地方化等等。

— 据调查,主要从事笔译的翻译公司约占四成,同时经营口笔译业务的约占三成,擅长网站建设,多语种网页维护及相关技术翻译的占一成左右,兼营三类业务的不到两成。

— 我国由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翻译公司近3000家,实际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可以用万来计算;在岗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另有约数十万人以不同的形式从事翻译工作。

—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国内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数十万人正在不同岗位以不同形式从事着翻译工作。对翻译感兴趣的人数正在以几何数字增长。 服务人才梯队建设也日渐得到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指定了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为外语翻译人才供给城市。由国家部委退休翻译、归国华侨、留学生及外语专业人才等组成的近50万人的翻译队伍活跃在中国翻译市场中。

公司类别

从各地翻译公司的数量来说,北京的翻译公司最多, 据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已在册的翻译公司近3000家,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家。上海,广州,武汉的翻译公司相对较少。从翻译公司成立时间来看,翻译公司大多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早的一个公司成立于1979年,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大部分公司都在90年代下半期成立,北京在1995年和1998年成立的公司最多。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历史较久的翻译公司在国内也有分公司,例如上海就有中国统一数位翻译,是一家成立于1965年的台湾公司。武汉的翻译公司起步较晚,一般都在1999年后成立。广州的翻译公司大多都在1998年后成立。经过咨询核实,翻译公司最多拥有60名专职翻译,一般有二十几名专职翻译,最多有上千个合同兼职翻译,最少有几十个兼职翻译。若以员工数量来衡量公司规模,我们可将翻译公司分为三个级别,各地翻译公司规模情况如下:

 北京上海武汉广州
大型(千人以上)14402
中型(百人-千人)15234
小型(十人―百人)7311

注:其余公司在公司网页上没有介绍公司拥有的翻译人数,故未统计在内。

翻译公司还可按融资类别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外或港澳台翻译公司的中国分公司或有外资参与的公司,比如:传思翻译有限公司是香港的Transco Holdings在北京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上海创凌科技翻译公司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外资翻译公司;台湾最大最专业的全方位翻译服务公司–中国统一数位翻译在上海设有分公司;新和(上海)咨询翻译有限公司是日本新和兴业株式会社的上海子公司;北京译达意翻译有限公司(百语汇翻译)是一家中芬合资公司,等等。另一类是中国本土成立的翻译公司,如北京未名千语翻译有限公司、华译翻译、羊城翻译等等。

按照经营模式,还可分为以下几类;

1)大型公司:此类公司在中国几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服务机构,拥有数量庞大的专兼职译员,提供语种丰富的翻译服务,如:东方翻译工厂,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都设有分公司,拥有8000余名译员,其中核心译员400余名;北京学苑译佳翻译有限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地设有分公司;北京天和汇佳翻译公司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环球友联翻译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大利亚都有分公司,等等。这类大型翻译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两市有个别公司,武汉相对较少。其中,也可以发现个别公司的触角已经伸展到国外。

2)附外语院校或外语院校自行组建的公司,如:译立德翻译公司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专业硕士及老师创立运营;北京未名千语翻译有限公司由北大毕业的博士、硕士创立。

3)译界人士组建的公司,如:北京天和辅仁翻译有限公司由北京和香港翻译界人士共同出资兴办;广州市华译翻译中心由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资深翻译人员创办。

4)留学归国人员组建的公司,如:金橄榄外文翻译中心,广州市汇泉翻译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中江翻译有限公司。

5)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如:北京摆渡船翻译社隶属于北京摆渡船会议服务公司;北京金桥译港翻译中心是由彩虹股份、中科院华建集团和吉通通信共同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组建的专门从事翻译软件开发、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翻译服务的;上海坤伦翻译中心是上海坤伦商贸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

— 2003年起,人事部开始建立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制度。自2003年底至2005年底,英、法、日语累计报考总人数17704人次,累计通过考试总人数3975人次。这项不受学历、资历和职业限制的考试正受到欢迎,仅2006年上半年,报名总人数就达到9365人次。

热衷翻译人群急剧增多,将成为重要的社会消费群体

— 据权威部门测算,由于受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申办的影响,在全国2.5亿名外语学习者中,对学习翻译和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较感兴趣的人群达到了55%,其中70%以上属于青少年。这些翻译群体在未来的3-5年里,有80%以上会成为各行业的主力军和业务骨干,从目前的自我投资去学习翻译发展成为将来的个体消费,都将是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

4.科技文献语言比例中英文独占头魁

— 目前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文献中,英文占60%,德文占10%,法文10%,俄文10%,日文3%,西班牙文2%,其他文字5%。正在谋求发展的中国迫切需要学习了解新的科学技术,首先必须要跨越语言鸿沟。目前翻译公司的语种可谓齐全,最多可达到110种,如北京星辉翻译中心。

— 据统计,目前全球科技文献、互联网等信息资源中,英语信息所占比例超过60%,以德、法、俄、日、西为主体的上百种非英语外语信息资源,其比例仅约占全球信息整体的35%。非英语外语信息资源的总体规模小、语言种类多、语种分布分散等特点,致使相应的翻译需求总量相对较少,单笔业务规模较低,这也直接决定了非英语翻译资源较为有限,统筹利用难度大,难以有效满足客户的非英语外语的翻译需求。

5.网络本地化异军突起

— 当前,网站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前端,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希望借用因特网这一强大的工具展开全球性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全世界的上网人数与日俱增,且随着英语以外各语种网站的增加,母语为非英语的上网人数也将增加。据调查显示,网上用户更愿意在母语网站上进行购物。因特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将使得网络本地化成为也具有前景的产业之一。据专家分析,到2007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 信息本地化将为客户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 — 世界上20家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投入约15亿美元的本地化费用,能为客户带来大约500亿美元的销售额,投入产出比高达1:30。2005年,全球翻译产业产值达227亿美元,这可为用户带来近9000亿美元的销售市场价值,折合人民币约为70000亿元。

— 中国的信息本地化市场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几年内销售额可达210亿元。

6.翻译出版外语书多、图书进出口版权逆差大

— 外语书是中译出版的传统项目,外语书市场大,但竞争也很激烈。据1998年调查,全国800多家出版社大概有400多家在出外语书。

— 从1995年到2003年,8年间出版翻译作品达9.44万种,年均新版译著上万本,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数倍。

7.同声传译需求量大但人才奇缺

— 在我国,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才,仅1000人左右,大多集中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

— 会议口译作为翻译行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也随着国际会议的增多成为行业的新的增长点。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中国举行的不同规模的国际会议展览超过2000多个。包括联络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在内的会议口译已成为这些国际会议的重要沟通工具之一。在北京、上海之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往往也都会向这两地(北京、上海)来借调译员。

— 现在上海同声传译的市场报价是每小时4000元,而搞文学翻译每千字只有几十元,如此,还会有谁愿意认真地从事翻译事业?有业内人士指出,“不是没有翻译高手,而是好的翻译人才已经不屑于去翻译了”。

— 著名俄罗斯文化学者、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徐振亚讲述的两件小事令人印象深刻:屠格涅夫写小说《罗亭》只用了5个星期,而自己上世纪90年代初翻译这一名篇时,整整花了10个月。

— 交大铭泰东方翻译工厂依托互联网和自身12000名合同译员的优势,开始了翻译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今年5月,重庆有一个28万字的美国税法教材需要翻译,要求1周内就要完成。如果按常规翻译模式来运作的话少说也得一、两个月,许多翻译公司都不敢接。东方翻译工厂大接单后,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向数千名合同译员发送信息,收到了200多条适合人选的回复。公司遴选了8人接手该项目。首先确定了术语标准,然后分工协作按章节翻译,由组长来把控进度。小组在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雅信CAT》的帮助下,仅用了5天就圆满地完成了该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小组成员的沟通、该项目具体操作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这充分体现了翻译信息化快捷高效的特点。可以预计,这种模式将在未来几年内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翻译产业化的重要体现。

— 翻译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更快地为市场服务,为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国家一些迫切需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和国产化水平的行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工业重大支柱–汽车行业为例,虽然2002年汽车业对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甚至位居各行业之首。但是核心部件和工艺国产化以至于更基本、更重要的自主开发汽车整车的能力和速度仍较为低下。因此我国汽车行业一直努力在提高我们自己的制造水平和技术水平、实现自主开发能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把国产化目标作为吸引外资、建立合资企业、提升国内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与之相适应,与汽车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科技、文化产业开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翻译产业更是首当其冲,它直接影响着对外国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对加速国产化至关重要。面对客户的资料海量需求和服务高效要求,只有具备管理网络化、服务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拥有大吞吐量能力的翻译企业才能适应这种需求。东方翻译工厂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拥有全国最大译员资源且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认证的专业机构,可以提供超过60种语言的服务,文字月吞吐能力已达100万字以上。

— 上海雨林翻译公司 早在2003年就成立,经过二年的市场拓展,翻译服务和信息本地化业务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拥有1万多名译员,形成了专家层、核心译员层、专职译员层、准专职译员层和兼职译员层等五个互相补充的协作层次,业务覆盖40个语种、50个专业,并且筹建了173个稀有语种的队伍。

二、翻译市场面临的问题

— 美国翻译协会候任主席优瑞(J i r i S t e j s k a l)表示,美国大概占了全球翻译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但美国翻译行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即翻译并没有被视为一门真正的“职业”,因为翻译产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 外文局副局长、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告诉记者,实际上在注册的3000家翻译公司 之外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可以用万来计算,一大批良莠不齐的翻译公司 、咨询公司,甚至个人小作坊在巨大市场的刺激下应运而生,这必定使得翻译市场混乱,也造成了监管的难度。

— 实际上,在注册的3000家翻译公司之外的从事翻译的机构数以万计。由于缺乏监管,一些翻译企业急功近利,盲目压价,无序、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强弱不同,从而出现错译、乱译、滥译、抄袭以及剽窃之风,造成翻译质量的下降。

— 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但国内的翻译公司仅能消化10%左右。 — 目前国内市场翻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而且这其中少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很多小翻译公司为了吸引客户而不惜降低价格,质量也随之下降,造成部分需要翻译的企业不敢求助于翻译公司。另一方面,由于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一些有能力的译员也不敢与翻译公司合作。这样就造成翻译市场供求双方信息脱节,阻碍了翻译市场的快速发展。

— 另一方面,文化逆差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官方统计反映在书刊出版上的文化逆差为1比14,也就是说我们出去一本,它进来14本。

— 与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内地翻译市场的不足。目前中国翻译市场规模在110亿元左右,而现在的翻译公司的消化能力在10至15亿元,大量讯息被挡在门外,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的讯息流,导致中国失去大量商业机会。

— 我国存在着约为10:1的巨大“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大量来自国际上的信息(10)由于翻译和本地化工作力量不足,使广大本地企业只能接受到有限的经过本地化处理的信息(1)。

— 据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十年间,内地翻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翻译公司已达三千家,其中在北京注册的有四百家。但这些翻译公司大多规模小,且缺乏科学管理。因此,翻译市场形成了翻译公司四处找活儿,而需要翻译的人又到处找不到好的翻译公司的现象。

— 翻译业200亿的产值却没有出现主流的翻译企业,这是不正常的。现有数千家翻译企业许多没有投入资本、研发、教育、管理和设备,这就必然只能做二手或三手发包商,没有形成高档次的市场。现在中国有世界最多的500强企业和跨国企业,可它们所需要的翻译却往往转包到香港、新加坡、美国和台湾等地寻找翻译服务。

— 数字显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4:1的逆差,进口14本书籍,仅出口一本书,而且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在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24。

— 国内约有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基本呈现出“小、散、弱、差”的状态,成为加入WTO后,中国迅速国际化的障碍。有许多企业是只有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的“夫妻店”,缺乏竞争力,使我们的产品、服务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1/5到1/10,也无法使产业真正形成规模。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技术、人才、规模上要有一个巨大飞跃,从简单的“家庭作坊式”提升为“集约经营式”,利用有效的平台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使我们的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发挥价值。“翻译工厂”做了一个有益和大胆的尝试,标志着中国信息本地化企业开始大踏步向国际一流企业迈进。翻译人才缺口95%以上

–我国著名翻译专家、学者王振国告诉记者,他们曾想招聘两名翻译老师,但来自诸多外语专业机构的300多名应聘者中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合格!// “一边是全民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一边是中国翻译人才高达95%以上的缺口,快速发展的外语教育难以满足翻译人才的需要。”//中国无人问津诺贝尔奖,关键原因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一语道出了中国外语教育面临的尴尬事实。

— 国内翻译公司的业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真正能快速消化大型任务的公司很少,大部分公司只能对付简单的小批量的任务,并且客户满意度低。估计目前实际消化的任务小于20%,因为目前国内的翻译机构规模普遍很小,很多还处在小作坊经营的阶段,业务流程不规范,良莠不齐;缺乏认证机制,导致业务承接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致使客户满意率不高;而翻译任务也有其特殊性,翻译任务和客户分散,翻译需求不稳定。这些都成为约束翻译市场发展的种种障碍。三、翻译市场发展的展望/趋势

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更给翻译市场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升翻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翻译产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坚持专业化、现代化的企业文化理念,造就高素质翻译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广大翻译工作者将精诚团结,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推动中国翻译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契机,加强与国际翻译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翻译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 2002年10月10日,“中国首届信息本地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奥委会等部委的领导和中央编译局、中国翻译协会以及翻译专家们济济一堂,共商中国信息本地化产业发展的大计。与此同时,世界上首家采用“翻译连锁”模式运作的大型信息本地化服务机构翻译工厂在本次论坛上宣告成立。

— 拥有中国翻译软件第一品牌《东方快车》、《雅信CAT》的交大铭泰软件有限公司迈出了富有战略性意义的第一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采用“翻译连锁”模式运作的大型信息本地化服务机构“东方翻译工厂”。它是由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计算机分会与北京交大铭泰公司共同创立,依托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的高级翻译人才,将IT技术与项目管理、翻译工具等有机结合,它是基于交大铭泰公司庞大可靠的技术体系,通过互联网和遍布全国的加盟会员组织、翻译服务机构为各地客户提供迅捷、准确的定制、个性化翻译和本地化服务。通过智能化业务管理平台,客户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下定单和传递翻译任务,监控项目的实施和质量,结付翻译费用。通过强大的专业翻译网络和国际领先的IT技术,可以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的国际化翻译解决方案。

— 译员培养方面,从作为培养翻译人才主要途径的高校网站统计发现,国内外语院校稍成规模培养的非英语外语主要包括日、德、法、西、俄、阿等不到20个语种,其中又有很多语种每年通常培养不到20名的学生,而且主要集中在北外、上外等外语院校。从翻译公司的翻译服务调查结果看,虽然许多翻译公司对外宣传称能提供50余个语种的翻译服务,但实际调查发现,很少公司拥有5门以上外语专业的专职翻译。翻译软件方面,据初步统计,国内非英语的中外互译翻译软件只能涵盖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不到十种非英语语种,而且软件种类也相当少,功能不很完善,绝大多数语种甚至没有翻译软件。翻译工具书方面,日、德、法、俄、西等几个语种虽然各有几本词典,但几乎看不到分专业的专门性翻译工具书。 国内非英语翻译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翻译资源初成体系。国内基本形成了院校培养为重点,以日、俄、法、德、韩、西等为主体,翻译公司和国家机构为核心,包括译员、翻译技术或工具在内的翻译资源体系,能够提供约20种主要的非英语外语的翻译服务。

二是整体规模较小。由于许多专业在外语院校多是四年招生一次,所以国内非英语译员数量、翻译工具等翻译资源,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比较小。以西班牙语为例,它是全球26个国家的官方语言,4亿多人的母语。但国内只有22所大学开设西语,全国西语大学教师仅100多名,每年只能培养1000多名西语学员。

三是资源发展不平衡。从翻译资源构成看,日、俄、法、德、韩、西等是非英语翻译资源主体,估计它们目前占该资源体系的比例要高达80%以上,其它上百种语种只有百分之十几左右。该资源体系的翻译技术、翻译基础理论和翻译工具等均比较薄弱。从翻译资源地域分布看,该翻译资源体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估计其所占比例要在60%以上。

四是资源分布分散。目前,非英语翻译资源主要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院校、国家机关、翻译公司、科研单位、外企等多种机构。因翻译需求等原因,各单位提供的语种数量、各语种实力规模等均很有限,一般都不超过5个语种,各语种译员数量不超过3人。加之各机构间交流联系较少,所以非英语翻译服务领域缺少优势品牌,无法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总之,国际社会特别是国内对非英语翻译服务的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非英语翻译资源自身存在的不足,都要求国内翻译行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从而及时、准确、高质地提供非英语翻译服务,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更有效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的作用。

业内人士介绍:翻译行业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行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没有一个公司会养所有的翻译,没有一个翻译会翻译所有的语言,很少有翻译者只从事一份工作。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调配翻译资源,实现效率与价值的最大化,是我国乃至世界翻译界一直在探讨的课题。翻译工厂就是利用一种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把人才聚集在一起,实现互联网资源的最有效组合,达到资源的最大共享和利用。她指出,在加入WTO后,我国存在着约为10:1的巨大“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大量来自国际上的信息(10)由于翻译和本地化工作力量不足,使广大本地企业只能接受到有限的经过本地化处理的信息(1)。现代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不能及时捕捉和反馈将有可能丧失巨大的市场机会。翻译工厂的成立,将形成巨大的接单能力,达到规模效益,可将目前进入中国的信息本地化速度增加一倍。同时它将大大降低成本,带来服务增值和广阔的赢利空间。而且,优质服务带来良好的品牌效应,与规模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翻译工厂将致力于成为中国信息本地化行业的第一品牌,做成“翻译界的麦当劳”。